本报讯(记者曹继军)上海市探索多年的中学教育改革取得新的突破。从本学期开始,该市教委在全市近300所普通高中开设研究型课程,启动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,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。此前,研究型课程已在上海50所中学进行试点,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,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。
研究型课程一改让学生复述和再现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,帮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研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,激活创造欲望,锻炼实践能力。尽管这项教改还处于起步阶段,但是,教育界人士一致认为,对于现行教育来说,这门“研究性学习”的课程是学习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,它将拓展课堂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,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。
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,是研究型课程的最为显著的特点。在这门课程中,从研究课题的选择,到研究人员的组合、研究内容的实施都由学生自己定夺,老师和学校则担负参谋和服务的角色。这种方式为学生的创造和探索开辟了一个天地。开展研究型课程试点的每一所中学,在短短的一二年间都积累了成百个出自学生的选题。这些选题虽然不免稚嫩,却紧密联系实际,勃发着创造的活力。有些选题不仅实现了研究价值,其成果还具备了一定的应用价值。比如,上海白水泥厂的专业人士看到位育中学学生“关于水泥28天抗压强度值的预测”报告后,认为它将对该厂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;宜川中学学生“改建铁路光新道口三步曲”的部分设计思想被市政改造工程所运用。尽管不少学生的研究小有所成,上海市教委有关同志和学校的校长仍特别指出,研究型课程看重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。
上海的研究型课程在实践中强调全面铺开,全员参与,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。一些学校试点研究型课程时,曾有老师担心:“差生”文化课都学不会,哪有什么研究、创新能力?但是,在课程实践中,一些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,表现出很好的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;一些平常听课粗枝大叶的学生,查阅资料做起实验来却心细如发;更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豁然开窍,实现了各科知识学习的飞跃。七宝中学“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”课题组的几位同学,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突出,但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取得了出色成果,赢得了参评专家高度评价。原本寻常的上海中学学生周奕在自己喜爱的生物课题带动下,各科知识和能力水平全面提高,后被选拔参加奥林匹克生物竞赛全国集训队,捧回了金奖。研究型课程一般每周安排2-4课时,学生每学年研究两个课题。研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,也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。参与了课程实践的老师们深有体会地说:研究性学习中没有“好生”“差生”之分,那些应试成绩平平,但对种种事物兴趣盎然的同学,很可能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质。研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,也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。
上海的研究型课程实践及其经验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。据悉,年初教育部颁布的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(试验修订稿)》,已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列入课程计划,今年将有10个省市开始该项教学。